現在也有一些辦法給電源降噪,例如有些地方流行給電源單獨的風道,把電源和下面的CPU顯卡隔開,開出一條直達前面板的風道來,降低吸入電源的風的溫度,來讓電源的溫控電路把電源風扇轉速降到最低。還有些減震釘,減震膠墊,電源吸音罩之類的靜音配件可選。
5、電源的接線
PC用電源是多路輸出的AC-DC開關電源。而各組輸出按標準要求分別采用了不同顏色的導線。例如5V輸出用的是紅線,3.3V桔黃色,黑線是地線,各路12V稍有區(qū)別,但都是黃色或者黃色和其他顏色的搭配。用下圖給出了24針主板電源接口的示意圖。一般來說判斷電源是否掛掉了的短接綠線和黑線,實際上就是通過PS_ON給電源一個開機的信號。其他的電源接口,4pin(2*2)、6pin和8pin是一側地線一側12V;4pin的D口和軟驅供電都是一根12V一根5V兩根地線;而SATA供電接口則是12V/5V/3.3V各一根外加兩根地線。

電源的接口豐富不豐富也是個衡量零售電源的標準。豐富的接口可以免去轉接的麻煩。包了蛇皮網的電源線也更利于機箱內的空間整理。當前流行的模組接線方式因為可以自由管理插線也很受玩家們的喜歡。其實電源的接線也能看出一個電源的品質的。例如電線兩端是不是帶有EMI的磁環(huán);例如線的插頭的鍍金(例如Delta的鈹銅材質也很先進);例如所用電線的粗細18AWG甚至更粗的電線;例如帶不帶足夠的8pin和6pin接口等等。雖是細節(jié)但也體現問題。比如高端顯卡用的PCI-E的6pin/8pin電源接口,傳輸功率大,要求就要高。如果電源本身不帶足夠的接口,需要轉接,如果轉接的線材不夠精細、正規(guī)的話,也很容易出問題。再比如雖然現在CPU的8pin口絕大部分主板都可以只插4pin,但還真有一些主板在這是分開供電設計的(本來EPS的要求在這里就是12V1和12V2兩路)。
現在很多以DIY為定位的高端電源會采用模組接線的方式接線,有一個說法是650W以上高端電源里模組接線和原生接線產品的銷量比大概是3:1。有的產品甚至玩起了全模組的噱頭,連主板的24pin也都模組接線了。模組接線最早是在2004年9月,由美國的通路電源品牌Ultra申請了美國專利,并在06年11月獲批。于是就有了2008年4月Ultra起訴其他的22個在美銷售模組接線產品的電源品牌侵權的事情。接下來可以看到很多廠商在新產品中改變了模組接線的細節(jié)處理方式,刻意繞過Ultra的專利。具體一點講,這個專利是將電源輸出線引到外殼上提供模組插座的PCB上,再由焊在PCB上插座與模組接線連接。這種方式是最可靠的模組接線做法。銀欣DA系列將模組插座直接卡在外殼上,內部不通過PCB直接連到輸出線的做法就明顯有繞開Ultra專利的目的,但由于插座的針沒有PCB固定,插拔后發(fā)生松動的機會就大些。目前各個廠商受到模組化接線專利影響的程度不一。Enermax和Ultra的官司還在繼續(xù),Modu82+還在市場上正常賣;CoolerMaster的Silent Pro系列受到Ultra專利的影響,進入美國市場的前景就有些問題;也有像BFG這樣的廠商很高調地宣稱自己的模組接線產品已經向Ultra支付過專利授權金。
模組接線設計最直接的好處是,買高端電源又沒多少用電設備的時候,許多不用的接線可以拆下來,免得一大堆線在機箱里面占地兒。另外需要升級到新型供電插頭比如8pin PCI-E的用戶可以從廠商處獲得配備新插頭的模組接線而不需要用轉接線,HTPC用戶不需要長線的可以利用全模組化設計把24pin和CPU接線換成短線,盡管這些官方的線材實際上很難獲得,而且很貴。
盡管模組接線帶來了一些方便,但同時也引入了一些額外的接觸電阻,這種接觸電阻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插拔次數的增加會有所提高。這些額外的接觸電阻會導致更多的電壓損失,而且是耗電越大,電壓損失的就越多。一些大功率電源上尤其如此。當然一般來說在輸出導線上產生的壓降要占總壓降的主要部分,兩頭接口處的壓降只是一小部分,而且電源廠家在模組接線的型號上會略微調高電源內部PCB上的12V電壓以抵消額外的電壓損失,所以一般情況下玩家是不會察覺到因模組化帶來的電壓損失的。除此之外,接口和電源在內部對接口的處理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增加了產品故障的隱患,因此在嚴肅的服務器/工作站應用中都會避免使用。
6、電源的壽命
這里只討論正常使用的情況,誤操作把電源燒掉的,這個沒法預計。
影響電源壽命的因素很多,跟使用環(huán)境,使用的負載和電源的設計、用料和工藝都有關系,但歸結起來主要是熱量的積累和元件本身的耐溫性能。例如,電源內部存不存在熱量過于集中而散熱達不到要求的地方,存不存在散熱的死角,存不存在能量密度過大而元件指標或者布線不夠合理的地方。內部溫度越高電容等元件出故障的幾率就越大,壽命就越短。尤其是那些超靜音的電源,刻意降低風扇轉速(12cm,800rpm),元件的溫度就比風扇轉速一般的(12cm,1100-1300rpm)的產品要高。如果使用了質量不過關,或者是耐溫低的電容,那壽命就很堪憂了。現在臺產的電容也就Teapo(至寶)等少數品牌在電源上有不錯的口碑,剩下的口碑好的電容基本上主要是日系電容。電容爆漿占了電源故障的相當大比例,不少電源(例如Antec曾經的CWT OEM產品,例如Liberty這一代的Enermax)都因電容問題返修率稍高,口碑受影響。消費者在評價一個電源的時候,電源的做工和用料這些內部的細節(jié)是一定要注意的。不光是電容。電感的磁性材料、功率管的品級、散熱風扇的軸承等等,以及做工上的一些細節(jié),都對最終的壽命有著較大的影響。
另外,現在不少產品用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來宣傳產品壽命穩(wěn)定。電源的MTBF一般是環(huán)境25攝氏度,滿負載輸出的條件。個別有例外,例如保銳的標定習慣是25攝氏度70%的負載10W小時,而PC Power& Cooling的Turbo-Cool系列標法是40度滿載20W小時。一般臺廠的產品均標稱10W小時,Antec習慣標稱8W小時,Tt的toughpower標稱12W小時,Coolermaster的部分Acbel產品標稱40W小時。國內廠商,海爾和聯想都在筆記本上大作MTBF的文章,長城也跟著先后給ATX-3008SP和ATX-300SD通過了國內的6.5W和12W小時的MTBF測試。
一般來說,故障率低不就代表壽命長么?但問題是,這些國內廠商所宣傳的測試的實際方法可不是一臺機器跑過了多少萬小時。而是數百臺機器一起跑一段時間(例如國內標準40天)。這個數字高對消費者來說只代表產品平均質量是否穩(wěn)定,買到臭蟲的幾率低,但并不說明長時間的壽命。
MTBF的標注也有相當大的隨意性。對一般用戶來說,MTBF這一項指標并不需要看重。這個數字更多的是用于大量應用的場合估算頭幾年的故障率的,而并不是說電源標10W小時就有10W小時的平均壽命,實際壽命一般不會那么長的。也并不能說標40W小時MTBF的就一定比標10W小時的電源要好,這里更多的差異其實是計算過程或者習慣標法的差異。
上一篇:
電腦電源單路及多路12V輸出的差別下一篇:
電腦電源常見知識解答